從各派衝突理論詮釋教育擴張的社會|教育社會學01

馬克思(Karl Max),作為社會學傳統三大家,在社會學傳統主張批判社會學,認為社會運作是由「衝突」所導致的。

Marx學派古典衝突論詮釋觀點——符應理論

教育擴張,係指將高等教育普及至社會中的每個人,使得本來只有少數人能享有的高等教育變成全民應有的基本門檻。而Marx學派認為,教育擴張的原因也是由衝突所導致的,也是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所引起的,此衝突論又稱為社會控制論,也稱為符應理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在社會控制論中,教育擴張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國家為了訓練出一批有能力且乖巧聽話的勞工來服務資產階級。從教育體制中就可看出來,一間學校的體制中就會有校長-老師-學生這種階級關係,與資本主義下的經濟社會相同,學校內的制度亦是如此,學校內教導所謂服從、規則、守時、升遷便是為了先行習慣勞動市場的方法,並創造出考績(成績)制度來評斷每位學生的表現。或許這也是企業為了確保穩定的人力來源而辦學的原因?當然,此種觀點並非完全沒有受到質疑。

Weber學派的古典衝突論詮釋觀點——社會排斥

由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相較於Marx學派的衝突理論,Weber認為影響社會衝突的基礎包含更多要素,如階級、地位、權力等,而社會會以鬥爭的形式取得以上三種要素,並且在取得之後將不具備這些要素的人從社會中排斥,此即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在此其中,具備三種要素的證明即為接受教育後的「文憑」,文憑因此成為鬥爭時象徵自己階級、地位、權力的重要指標,文憑主義因應而生(詳下述)。

Collins的文憑主義詮釋觀點——地位競爭論

同樣是衝突論,但不以馬克思的「階級對立」為論述核心,以Collins為代表人物,他認為教育擴張乃是因為同儕間的競爭所致。在其《文憑社會》中有提到,認為文憑逐漸變成一種文化貨幣(cultural currency),在別人有自己沒有的狀況下自己就會處於劣勢,因此便汲汲營營地想向上爬升,因此造成了文憑的通貨膨脹,而此派別稱為地位競爭論(status-competition theory)。除此之外,Collins還認為教育擴張也是由環境引起的,如政治體制、技術進步等。

Bourdieu的資本概念詮釋觀點——文化再製

對於教育文憑細節上如何成為階級再製、引發衝突的工具,也可利用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的「資本」(capital)概念進行詮釋。

Bourdieu提出資本有以下幾種型態: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c)、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等,而其中文化資本指的是生活中的技能、品味、禮貌等,而這其中文憑也被認為是一種文化資本。來自高社會階級的學生,因為具備豐厚的經濟、社會、文化資本,因而在教育體制中有著比較高的成就,進而取得文化資本——文憑,而後再將文憑轉換成工作機會、人際關係,累積更多地經濟、社會資本等,產生文化資本再製的現象;反之,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則因為缺乏以上這些資本,進而無法有效地製造出對他們在社會中有利的文化資本。

不論是Marx學派認為的社會控制論,或是Collins的地位階級論,都是認為教育擴張的原因乃是因衝突所致,除了衝突的解釋觀點外,對於教育擴張也有功能論的解釋,這些解釋並無對錯之分,都是社會運作的一個面向,彼此具有互補的關係,我們難以否認任何一種觀點在社會中所帶來的影響。

Reference

陳志柔,林國明 編 (2021)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高雄市:巨流圖書

譚光鼎(202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學富文化